产品中心
点燃高水平发展“绿色引擎” 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宜昌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观察
来源:极速直播吧nba    发布时间:2024-02-04 22:29:29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湖北省西南部,是“国之重器”三峡工程所在地、屈原昭君故里,是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等称号,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人之城、昌盛之地”的美誉。

  作为习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之地,为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发展立规之地,宜昌2022年全市GDP总量跨过5500亿元台阶,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第52位,经济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逐步的提升。当前,宜昌正锚定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总目标,建设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加快打造世界级宜昌。

  从电池到汽车,废旧资源纷纷“再就业”,进入新的生命周期;从项目到园区,新型工业化加速演进,迸发出强劲动力;从企业到产业,转型之路逐“绿”前行,城市发展能级加速跃升。

  近年来,宜昌坚决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国家发改委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加快建设全国废弃陈旧物资循环利用重点城市为契机,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奋力书写新时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宜昌答卷”。

  向深处发力、向末端迈进,一场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大宗固废利用“绿色战役”,在宜昌磷化工行业全面打响。

  3月30日,在湖北远固科技公司,高强石膏粉、内墙抹面砂浆、保温板等系列磷石膏产品一字摆开,接受来宜参加全国磷石膏综合利用交流会的专家学者“检验”。

  “这些材料可大范围的应用于工程建筑领域”。公司总工程师李国刚介绍,以磷石膏基内墙抹面砂浆为例,它既解决了传统水泥砂浆易开裂、空鼓、掉粉等问题,也成倍提高施工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

  磷石膏综合利用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宜昌依托湖北三峡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成立了磷石膏利用研发中心,聘请院士专家,组建研发团队,着力解决磷化工发展“瓶颈”。同时,培育昌耀新材、湖北三迪、力达环保等一批国家级骨干企业,打造了以房建材料、混凝土制品及道路基层材料为代表的磷石膏建材产品矩阵。

  目前,全市拥有磷石膏综合利用领域相关专利234件,市企业和事业单位参与制(修)订的国家级团体标准《公路路面基层用磷石膏矿渣水泥稳定材料应用作业规程》《道路过硫磷石膏胶凝材料稳定基层作业规程》,填补了国内磷石膏道路材料应用标准空白。

  这次绿色战役中,宜昌探索“前端减量、中端提级、末端应用、全程治理”的精到战术,走出了一条治理新路。

  前端减量管控。坚持以磷矿开采减量化来促进磷石膏减产和磷矿资源利用效率提升。2022年,通过选矿提质为全市下游磷化工企业减少尾矿257.9万吨,源头减量减排效果显著。

  中端优化提级。积极推广先进磷化工艺,实现磷石膏减量和品质提升;一直在优化调整磷化产品结构,着力向磷系新能源、新材料裂变转型;同步推进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支持磷石膏副产企业配套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目前,全市已建成无害化处理装置290万吨/年,预计到2023年底达到1330万吨/年。

  末端应用拓面。围绕磷石膏规模化、工业化利用,谋划建筑材料、路基材料、磷石膏制酸等三大综合利用方向。去年,累计发布10大类共35种磷石膏建材产品目录,按照“能用尽用”原则,全面推广磷石膏建筑材料及道路基层材料。同时狠抓综合利用装置能力建设,建成磷石膏综合利用装置能力1837万吨/年,综合利用装置能力已超过全市磷石膏产生规模。

  猇亭园区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兴发集团供图

  日前,在猇亭兴发雨虹公司车间内,一箱箱印有“东方雨虹”品牌的密封胶陆续发往全国各地。总经理李作文介绍,作为兴发的下游企业,兴发雨虹95%的原料来自兴发。

  猇亭园区是全省首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拥有一批循环经济特色突出、规模效益明显的重点企业,如宜化集团、兴发集团等。

  聚焦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三大任务,园区企业围绕磷、煤、盐、硅化工产业链的延伸互补,推动主营业务和中间产品交错使用,并与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和新能源产业耦合共生,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发展模式。其中,兴发集团磷化工循环体系被行业专家称之为“魔环”。

  经过不断努力,园区已基本建成节能环保型生产体系,年节约煤、磷等矿产资源约50万吨,节水约1.1亿吨,减少废弃物外排量约200万吨,直接增效约8亿元,磷化工和煤化工产品单耗、园区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宜昌姚家港化工园各产业共生耦合,煤、磷、盐化工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枝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猇亭园区顺江而下,是宜昌另一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宜昌姚家港化工园。

  该园区依托三宁化工、山水化工等重要企业,以绿色化、循环化、集群化、智慧化、高新化、一体化为目标,构建了以化工新材料为主体,精细化工和高端农用化工为两翼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2020年12月,投资百亿的三宁乙二醇项目正式投产,成为宜昌化工蝶变的标志性事件。三宁石宝山新材料分公司经理游华彬介绍,该项目利用先进的水煤浆加压气化节能环保技术,能够高效清洁转化煤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翌年12月,总投资145亿元的三宁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开工,标志着三宁向高端化工新材料发起了再一次冲锋。

  三宁蝶变与园区循环化改造步调一致。如今,园区煤、磷、盐化工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和节能环保等新兴起的产业占比不断的提高,逐步形成了以各产业共生耦合为特色,经济持续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绿色循环的专业化工园区。

  此外,宜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当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坚持“绿”为底色,挖掘余热余压资源“剩余价值”,建设园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及回用设施,组织企业组织清洁生产改造,着力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提质提速提效。

  “用微信扫一扫屏幕上的二维码,把单子打印出来贴在打包好的东西上,再放进去,过几天就能够最终靠微信提取现金。”

  日前,伍家岗区江山多娇小区居民余女士熟练使用一款名为“拉垄宝”的智能垃圾回收箱。可回收物在这里中转后,会被按照不同品类精细分拣,进入相应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最终“变废为宝”。

  去年7月,宜昌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60个废弃陈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之一。宜昌迅速制定《宜昌市废弃陈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谋定4大方面17项主要任务,扎实推进总投资247.4亿元的39个重点项目。目前所有项目已开工,其中汇丰包装改造升级、涵迪废旧钢铁加工、都邦废旧轮胎技改等项目已建成投运。

  为解决废弃陈旧物资回收网络散、乱、不规范等问题,宜昌强力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快速推进废弃陈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重构,打造“品类齐全、交投便利、转运畅通”的废弃陈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

  去年8月,市政府与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投资框架协议,合作投资10亿元搭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据协议内容,正试点建设西陵区、夷陵区2个分拣中心和城市社区 30个绿色回收站点。

  现如今,主城区 1303个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市建成快递包装回收站点 2000余个,配置可循环快递箱 9200 个,城乡回收网络逐步提档升级。

  邦普循环规划退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能力达每年30万吨,占据全国“半壁江山”。记者 林潇 摄

  回收体系高效重构,有力撑起了废旧资源再生产业链。邦普循环、天赐材料、长宸锂能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加快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废旧电池及其中的锂、镍、钴等资源循环利用。

  去年9月底,邦普废旧电池循环利用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可每年回收、拆解、利用退役新能源汽车磷酸铁锂电池15 万吨,目前正在建设15万吨三元锂电池循环利用生产线。已签约的湖北苏邦锂业循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成后可形成每年10万吨的动力锂电池处置规模。

  物产、仁泽、华源、欣徽弘等重点企业,开展废弃机动车、废金属、废旧橡胶轮胎等高值化利用,全市废弃汽车拆解解决能力达到每年6万辆。

  据市发改委介绍,通过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市已形成每年利用废旧动力电池50万吨、废弃汽车6万辆、废纸30万吨、废钢5 万吨的能力,上下游产业聚集成链、初具规模。

  2018年,习考察长江、视察湖北时,对宜昌破解“化工围江”给予充分肯定。

  不破不立,破立并举。沿江134家企业“关改搬转”的同时,宜昌深度思考要什么化工、在哪里搞化工、怎么搞化工的“化工三问”,找到迭代路径

  抢抓“双碳”战略带来的产业变革机遇,下大力气推动传统化工转向精细磷化工、绿色化工,下定决心抢占新能源、新材料赛道。

  华中地区首个生物可降解新材料项目,全国第二个、中部地区第一个电子化学品专区项目,以及长青生物、顺毅化工、华昊新材料、星兴蓝天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上新”,推动宜昌精细化工占比从2016年的18.6%提高到40%以上。

  投资320亿元的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总投资600亿元的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120亿元的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跑出投产“加速度”。到2025年,宜昌磷酸铁锂电池产能有望达到200GWh,占全国市场需求的1/3以上。

  天赋宜昌好山好水好“风”“光”,特别是丰富的水资源,造就宜昌468座水电站,以全国0.2%的土地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其中就包括国之重器“三峡大坝”。

  宜昌共有7个抽水蓄能站点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15个站点纳入湖北省站点资源保护名单,总装机超2000万千瓦,资源总量相当于“再建一个三峡大坝”。长阳清江抽水蓄能项目、湖北远安抽水蓄能项目已开工建设。围绕电站建设、设备生产等,宜昌与三峡集团、浙富控股拟共建水电高端制造产业园,全力发展辐射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水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另外,宜昌还大力建设一批光伏发电和风能开发项目,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

  以绿电资源密不可分的数字化的经济产业,愈加成为宜昌典范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宜昌相继编制并印发“十四五”数字化的经济发展规划、全方面推进数字宜昌建设的行动方案及支持数字发展若干政策,力促数字化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投资55亿元的三峡东岳庙数据中心,是国内首个大型绿色零碳数据中心,所用电能正是绿色清洁的三峡水电,二期项目正抓紧推进前期工作。总投资30亿元的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宜昌)中心项目,计划2025年整体竣工,届时可达500P混合算力。曙光(宜昌)创新综合体即超算大科学装置项目,已基本完成开工前期准备工作。东数西算算力调度中心节点项目计划年底落户。

  据悉,今年数字化的经济重点建设项目共40个,总投资463亿元,将成为宜昌做绿产业的关键增量。

  市发改委负责这个的人说,将咬定“双碳”目标不动摇,以更大力度抓好国家级示范试点和重大生态环保项目,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助推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加快打造世界级宜昌。

  宜都化工园坚持“绿”为底色,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提质提速提效。宜都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日,宜都市姚家店镇政务服务中心的空调装上智能控制插座,通过物联网接入公共机构智慧能源平台,实现了用能实时监测管理。如发现不正常的情况,可远程关机。

  这一变化源于宜都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公共机构合同能源整县托管新模式,对174家公共机构能源使用实行“打包”管理,蹚出了节能降碳的新路子。这也为国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意见》提供了有益借鉴。

  根据政企合作协议,宜都以各单位年度用电费为基数,向企业支付费用;而企业则负责对各单位能源使用设施设备做节能改造,改造后能耗下降部分为企业收入。据测算,该项目完成后,预计年节电360万度,节能率达15%以上,年可节约标准煤44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92吨。

  宜都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后胜国表示,将以合同能源管理为契机,把经营事物的规模拓展到节水、节气、节油等方面,持续提升用能单位的用能水平,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长江西陵段,一群人身穿黄色马甲、手提垃圾袋,弯腰捡拾江滩上的垃圾,他们被称作“三峡蚁工”;长江猇亭段,数十名志愿者手拿扫帚、身着红马甲,地毯式搜索长江岸线垃圾,他们是一群“长江哨兵”。

  近年来,慢慢的变多的志愿者加入保护长江的队伍,成为江水变清、码头变美、岸线变绿的重要力量。环境向好,江豚为证。2022年,枝江至宜昌城区长江水域的江豚种群数量达到20头以上,相比2017年至少增加5头、增长33%,增速高于长江江豚整体恢复水平。

  4月24日,全国志愿服务领域第一个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全流域、联合性、非营利志愿服务组织“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联盟”正式成立。“守护碧水”“三峡蚁工”“长江哨兵”等省内外139支品牌志愿服务队伍、3.6万名志愿者,好比无数的星火汇聚江畔,守护母亲河的健康安澜。

  “我志愿,我守护,让一江碧水东流”。“号角”吹响,他们将团结在“联盟”的旗帜下,众志成城、协同作战,共同踏上“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新征程。

  “宜昌有条黄柏河,微风吹拂荡清波,绿草茵茵树婆娑,草丛藏着小花朵”美丽的黄柏河是被誉为宜昌人民的母亲河,却一度深受磷污染的困扰。

  2017年,宜昌出台湖北省首部流域保护地方性法规《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组建全省首个流域综合治理执法机构宜昌市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局,彻底结束“九龙治水”窘境。

  年底,宜昌印发《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实施方案》,以稳定达到Ⅱ类水质为目标,市级财政每年专项列支100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夷陵区、远安县每年分别缴纳700万元和300万元水质保证金,实行断面水质达标情况与生态补偿资金、矿产资源开采指标“双挂钩”,倒逼地方政府和磷矿企业转型升级。

  同时,宜昌每年拿出100万吨磷矿开采指标奖励夷陵、远安中的达标者,若都达标,则按特殊的比例分配;若都不达标,则干脆砍掉这100万吨开采指标。

  水质“约法”,让黄柏河水清如许,然而,转变不仅于此。目前,治理经验已复制推广到玛瑙河、柏临河等流域,助推一江清水向东流。

  “我是这里的老住户,宣传垃圾分类事半功倍”。每晚6时许,家住西陵区锦绣东庐小区的李艳,就来到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对居民投放的垃圾是否准确分类进行开袋检查。

  2022年,宜昌紧紧围绕“扩面提质、减量增效”的工作目标,不断夯实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体系。城区推行定时定点新模式小区 1417个,升级改造分类投放网点 3313 个,新模式覆盖率达到 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40%。县市建成区居民小区覆盖率达到 100%,乡镇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 61%。

  宜昌和三峡集团合作建设的第一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每年提供电能可满足约11万户家庭全年用电。枝江、兴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宜昌市厨余垃圾处理项目高效运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

  接下来,宜昌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继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群众自治攻坚行动,共建共享共管共治幸福美好家园。

  西陵区宜昌商校青年安居项目施工现场,机声隆隆、车来车往。这是全省首个采用“机器人+装配式”智能建造模式打造的安居房项目,可有效缩短项目建设周期,节约项目资金和劳务成本。

  2021年以来,宜昌发布《宜昌市建筑领域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确立了宜昌绿色建筑、绿色建造、绿色建材三位一体总体实施路径。

  顶层设计完成后,宜昌充分把握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机遇,依托建设领域科学技术创新,紧盯绿色低碳融合发展,打造宜昌市民之家、龙盘湖世纪山水等一批示范项目,扎实推动绿色建筑扩面提质。

  “十四五”期间,宜昌累计发展节能建筑148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1111万平方米,2022年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80%。

  6月9日,宜昌临江坪锚地水域,清洁船舶“蓝江6号”接收“祥龙救助2002”交付的50公斤生活垃圾、4.5立方米生活垃圾污水,标志着“净小宜”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接收成交量累计突破50万。

  宜昌是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所在地,长江三峡咽喉枢纽和生态屏障,每年约6万艘(次)船舶在此通行待闸。为此,宜昌在国内首创“净小宜”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提供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全流程监管服务。

  通过“净小宜”电子联单,交通、海事、住建、环保、城管等部门可对污染物来源、类别、数量、处置时间、进度等信息全程实时掌握、分类施策,实现了船、港、岸各节点对接和船舶污染物处置闭环管理。上线三年多来,“净小宜”已累计服务50万艘次待闸船舶,接收船舶污染物49万余吨。

  数据显示,宜昌船舶污染物转运率及处置率达95%以上。通过数字赋能,船舶污染物闭环处置成为行业共识,垃圾偷排情况基本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