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网友晒泉州东街老相片 红砖瓦房勾起旧回想
来源:极速直播吧nba    发布时间:2024-03-11 12:23:20

  近来,网友“泉州的一点点事”在新浪微博晒出一张泉州“东街老韶光”靓图,图中略显古拙的大街和红砖瓦房勾起不少博友关于东街老韶光的回想。但细看图片,有的博友称誉“有滋味”,有的则质疑图中大街并非泉州东街。

  那么,《泉州市志》记载的构成于盛唐开元年间的泉州东街,历经悠悠千年年月扫荡,曾以哪些相貌示人?昨日,记者正常采访得知,东街已有近1200年前史,她还一度是泉州的政治中心、交通要道。

  帖子称:在100年前东街是泉州的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和前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民国期间一度改称中华东路。该街全长986米,大道两边新建立面为赋有闽南侨乡修建风格与特征的骑楼式房子。

  “真有滋味”“哇,东街曾经是这样的”“老泉州人才知道西街和东街的魅力”……看完图片,不少博友称誉,但是也有质疑者,“这是何时的东街?连骨子里都没有一点像。”博友“阿吉者”谈论。

  昨日,记者携图讨教泉州文库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他将图片扩大并与在场人士一起研讨后以为,图中大街并非泉州东街:其一,图中有沿街小车、摩托车,牛肉店的广告牌以及五层楼民房,这些皆显现,拍照时刻不会早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彼时,西街和东街并非如此狭隘,也无此民房;其二,民房“硬山顶”,也即俗话“坡顶”制作粗糙,结构并非泉州风格,而更似漳州、莆田民房。

  《泉州市志》记载:唐开元(718-740年)筑城时开市辟路,建有南北走向大街。大和年间(827-835年)增辟东西街,至五代时(907-960年)泉州城区街头巷尾成网。宋元两朝拓城又增辟东西走向的新门街、涂门街。

  五代南唐保大拓城,东街向东延伸至仁风桥头,民国初(20世纪20年代)拓宽,20世纪80年代新城区拓筑时,东街经温陵路与新城区路途联网。

  换言之,泉州东街构成于泉州唐故城创立前后,至今已有约1200年前史。“长期以来是泉州的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和前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泉州古城邻居摭谭》之“泉州东街访古散记”如此评述。

  史料具体记载,民国时扩宽东西街,一度称中华路,东街为中华东路,西街为中华西路。东街全长986米,1925年扩为宽10米的马路,1996年扩宽改造后,与东湖路连接起来,一向延伸至洛阳桥。

  东街是泉州通往东北区域的交通要道,是历久不衰的富贵街市。提起南大街(即现中山路)和东街,老泉州人总能婉转道出许多故事,其实泉州东街仍是“最早的福厦公路”。

  据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彼时泉州尚无环城路,东门外的仁风街两边满是郊野,泉州操琴和外来人员从东门进城后,须先通过钟楼,再途经南大街,转顺济桥出城。反之,从顺济桥进城亦然。

  杨清江说,自洛阳桥桥通后,数百年来,泉州东街一向是进出城专一的交通要道,亦被称为从泉州到福州的“官道”。

  自北宋和平兴国七年(982年)知州钱熙创立,至20世纪50年代初,近千年来晋江县县署一向坐落东街。泉州市建制后的适当一段时刻,仍为市公民委员会、革命委员会所在地。1969年,旧署改为晋江区域公安处;1996年,东街拓宽工程展开,至此,旧署明清民国老修建悉数抛弃。

  在旧晋江县署东,即今泉州军分区驻地,100年前是泉州府署,据称其时府门外西观东巷口和东南俊巷口均有石碑坊,甚是壮丽。辛亥革命后,府署废,后弯曲弯曲,于新中国建立初期改为晋江区域军分区机关。

  除政治中心,东街还曾一度为文体活动中心。泉州保藏爱好者蔡其呈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东街拍了一张老相片,相片定格下当年东街举行全民健身活动的情形。

  两宋以来,东街先后建立过四五十座封建王朝赞誉忠孝节义或科第寿考的石牌坊,一座接着一座,绵延不断,蔚为奇观。

  “新中国建立初,泉州城里保存下来的牌坊,东街最多!”杨清江介绍,泉州少林寺脚下的牌坊数量当然比东街多,但那时归于东郊郊外,不在城内。

  经考证,新中国建立前东街的牌坊是古城内最多的,不只大道中心牌坊一座连着一座,各巷口也有牌坊。新中国建立初,东街头至仁风门尚存有闻名的明代为户部主事周天佐死谏立的“褒忠鸣凤坊”等。新中国建立后不久,这些牌坊被抛弃。

  除此,东街还有不少名人新居,如吕占将军府、杨注御史第、何乔远侍郎第。传说中的名人蔡六,家就住东街。(记者 张素萍 杜妮娜)